「這裏的每一塊石頭都有自己的姓名和專屬底座,它們與飾品、書畫相互烘托,展現出和美,和諧,和氣的文明氛圍。」8月8日,在安徽省嶽西縣蒲鎮巖河村謝阪組,王學舜白叟介紹說。
今年已經78歲的王學舜,自幼巖河村趙沖河河邊長大,從小一直對石頭很感興趣。2007年,他從鄉鎮廣播站退休後,懷著對石頭的熱愛,開始保藏奇石,創辦了「和石閣」奇石館。
奇石館的石頭都是王學舜從當地尋覓並拾掇回來的。它們形狀、巨細、質地、顏色各異,而且都不重復,一石一座構思精巧,天然天成,滿足人們的獵奇和審視審美的需求。
「您看,這塊石頭的一邊是平和鴿,另一邊卻是一對鴛鴦,我就根據這個特征做了個托底,將兩面特征完全展現出來。」王學舜展示他最喜歡的一塊正面為平和鴿、背面為鴛鴦的藏石。
十多年來,王學舜與石頭結緣,先後搜集1500余塊藏石,它們有的像天然山水,有的像人物動物,還有的像世界星球,但關於藏石是怎樣形成的他卻說不上來。
雖然不知道藏石如何形成的,但王學舜卻從中感觸到了大天然鬼斧神工,他從石頭與天然、人類、世界之間的聯絡中悟出和諧文明,所以他將奇石館命名為「和石閣」,並致力於傳達「和文明」。
「可以在家門口看到豐厚多彩的奇石本來就不容易。閑暇之余就過來參觀溝通,學習了許多有關奇石的常識,讓我對奇石和他的『和』文明有了必定的認識。」鄉民儲先生表示。
「『和』有和諧、友善、平和、和美、和氣、祥和等意義,是社會主義和諧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王學舜介紹說,通過開辦展館,可以豐厚群眾精神文明生活,提高參觀群眾的「賞石水平」,在鑒賞中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