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信息中心 |  了解博物 |  奇石专题 |  知青文学 |  博物头条 |  回忆录 |  政策法规 |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知青文学

离开了母校二十多个被戏称为“新鲜带骨肉”的下乡插队知青         ★★★
离开了母校二十多个被戏称为“新鲜带骨肉”的下乡插队知青
作者:admin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更新时间:2023-01-26 03:29
  一九六九年二月九日,咱們一車二十多個被戲稱為「新鮮帶骨血」的下鄉插隊知青,乘坐大卡車,與拉著其他知青的六臺轎車,從昆三中出發,離開了母校。      昆明市各中學第三批到鄉村插隊知青的車隊,上午9點在昆明小西門會集後,告別了數千哭天抹淚的知青家人、朋友,近百輛卡車轟鳴著發動機,一路向西,奔赴滇西外五縣。   
  走前沒有任何約好,到學校辦理相關手續時,也沒見到了解的同學。出發時,按組織的車號登上卡車時,才知同車的竟有同班的4位同學,其他大多是三中不同年級的學生,還有幾位同學的年少弟妹。那時一家一同有幾個要去插隊的孩子,父母不定心,總想讓年長的哥哥或姐姐能夠照顧弟妹。      一車知青,雖然大多數是本校的,咱們都不了解,甚至不認識。好在年紀相差不多,又都是一同的命運,同吃同行一兩天後,咱們也就逐步了解,相互之間都有了一份關懷。      車行第六天,2月14日,咱們到達隴川縣章鳳區。路旁邊公路裏程碑顯示,章鳳距昆明1061公裏。章鳳小學的教室、辦公室悉數騰空,作為暫時接待站,給一批批到來的昆明知青暫時寓居、中轉,在知青去到詳細村寨前,免費供給住宿和不限量的飯食。      第二天,章鳳區政府知青辦的作業人員,帶著知青名單,開展動員作業,預備趕快組織剛抵達的知青到各村寨插隊。      在章鳳接待站滯留了一周後,區知青辦把咱們這一批「狼少肉多」的十多個知青,組織到了章鳳區章鳳鄉南蘭社。      住進南蘭寨      二月的章鳳,清晨的空氣格外新鮮,矮小的草叢上,布滿了一層白白的薄霜,平添了幾分寒意。太陽剛剛升起,南蘭寨的兩位傣族男青年「宰籠」, 裹著棉毯,趕著兩輛牛車,來章鳳小學門口接咱們,隨後騎自行車的管帳體相也趕來了,他們與區知青辦、鄉長作了一番告知後,咱們一行十三人,乘牛車順著砂石路面的省道,往南蘭寨行去。      初度看到村寨裏的牛車,十分新鮮,每輛牛車由兩條健碩的黃牛駕轅,木製車輪很大,外形很像中國古代戰車,行走在砂石路上,車輪外的鐵條, 壓得砂石軋軋作響,木製車軸也發出嘰哩嘰哩的響聲。相比起卡車來,還有一番風味。      沿著往瑞麗方向的省道走了不長一段,牛車拐入凸凹不平土石路面的縣道,犍牛顯得有些吃力,一切男知青跳下牛車,步行跟行。趕車的「宰籠」,不擅交談,車上車下的知青,一邊看景色,一邊在蒼茫中猜想著要去的南蘭寨是什麽樣子?遠處的村寨被一團團矮小的濃霧包裹著,看不清面目,霧頂仿佛長著一叢叢鳳尾竹的竹梢。性情活潑又有些浪漫的沈駿康一邊走一邊對牛車上的女生說道:「遠處霧罩林裹的傣家寨,就像一個戴著面紗的小蔔少, 揭開面紗,你才知道是羞花閉月,仍是一個老懼怕,卻是你們小心到了村寨裏,被村寨裏的人搶去當媳婦,反正狼少肉多!」話未說完,一陣笑罵聲響起,蒼茫之情也散了不少。      通過一個農場後,路旁邊有幾間敞開式的部隊營房,幾位武士剛剛走近,沈駿康隨即大聲叫喊道:解放軍叔叔啊,看見你們格外親!惹得幾位武士哈哈大笑。得知咱們是一群昆明知青,是到南蘭寨插隊的,便熱情的告知咱們,這裏是民族邊防作業站,以後有事,可以來這裏找他們。      牛車再走了一段縣道,拐入一條土路,土路兩邊,林木茂盛,幾棵三四人才幹合抱的大榕樹,聳立在路旁,大榕樹深陷的樹褶,輕松就可以藏一兩人,偶然會有幾只小耳朵豬,忙亂地從牛車前跑過。爬上一個小山坡,現已可以看見前邊不遠處高矮不一的房頂。「宰籠」不說,咱們也知道:馬上就要到南蘭寨了,咱們的情緒中,好像又有了一些蒼茫中的興奮。路旁邊幾條散放的黃牛,看見一群生人,略有嚴重,昂首睜大眼睛看看走來的人和車後,又低頭繼續悠閑地啃草。      走到坡頂,穿過一堵不到一人高的竹籬笆圍欄缺口,進入南蘭寨。      牛車停在寨口兩間大小不一的房子前,咱們知道,南蘭知青的「家」到了。這是兩間竹籬笆作墻,茅草作頂的「竹房」。大的一間是住宅,長約十二米,寬缺乏4米,設兩道門,裏面有一個與房子相同長,約2米寬的大通鋪,中心隔了一個竹籬笆墻。另外一間小一些的是廚房,已有鍋竈,並無其他。      三道竹門一概沒有鎖扣,從竹門的竹縫裏,穿一根短繩,系一截竹杠,要鎖門,從外面把那竹杠橫過來,一頭「別」在門框上即可,裏面關門,可用一竹杠斜撐頂住。當地民俗淳樸,不必憂慮家裏被盜竊,當然,也根本無物可偷。      沒有廁所,房子東側便是山林,漫山都是「景色廁所」。      稍事組織,接近正午,管帳「宰籠」即來招待咱們到社長家中,意思是要開「歡迎會」。      老社長莊相家離寨口不遠,是一座兩層竹木結構的高樓。一進門,便是一個很大的堂屋,地上很平坦,就像用水泥漿抹過相同(後來才知道,那是傣族用發酵過的牛糞拌糯米湯抹的)。進到屋裏,現已有十多位年長的跌籠(大爹)、篾籠(大媽),悉數穿戴簇新的黑色民族服裝坐在屋裏等著知青的到來了。      在外五縣,傣族有兩種,一種是水傣,散布在瑞麗縣姐線、姐告一帶, 水傣的女人服裝色彩艷麗,發型簡練大方;而隴川、盈江、梁河等縣散布的傣族被稱為旱傣,旱傣女人未婚前上裝多為月白色緊身短衣,下著筒裙或長褲,成婚後的中老年婦女,則首要穿戴自織家染的黑色土布做的上裝和筒裙,頭發一律圍一黑布成筒型發套。      屋裏的白叟們看到咱們後,都面容慈祥,眼含笑意的和咱們打招待,讓咱們坐下。南蘭寨的傣族和外界溝通不多,能嫻熟運用非本族言語的人很少,尤其是白叟。老社長莊相外出多一些,也只能講很糟糕的漢語。每個人面前都倒了山茶泡的水,很香,不擅漢語的白叟們不斷地說:「今那 ,今那(吃吧,吃吧)」。知青們知道他們的好心,笑著碰杯喝茶致謝。老跌籠們邊抽煙,邊讓知青學他們用小紙片卷成喇叭形的紙煙,夏鼎民,趙曉寧學著弄, 吸了兩口,就被辛辣的煙草嗆得淚水不斷,咳嗽不止,惹得在座的一切人一片笑聲。剛進村寨的知青和南蘭寨的大爹大媽們的距離好像一下就拉近了許多,不安的心態好像也消散了許多。      老社長用傣話講了幾分鐘歡迎的話,說的很簡略,知青們一句也沒聽懂,但了解他說的是要關懷知青,知青到南蘭寨,是政府的組織……。在老社長說話空隙,幾位老大媽問咱們是不是你們的爸爸媽媽不要你們了,不給你們今毫(吃飯)?知青們了解他們的意思後,只好笑著費力地告知他們,不是爹媽不要咱們,是毛主席叫咱們到鄉村來,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來安家落戶的。實際上,下鄉插隊的知青,從報名的那一刻起,對去鄉村插隊的認識都是懵懂的,僅僅迫於形勢無法,安家更是無從談起。      簡略的歡迎詞由老社長說完後,幾位小蔔少就把現已預備好的飯菜逐個端上。初入南蘭寨,知青和老鄉還不熟,言語溝通也有困難,在招待一同吃飯的時分,大部分男女知青很自然地分桌而坐。      桌子是傣族特有的用竹篾編製的,小凳子也是藤篾製作的,便是端上桌盛飯菜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竹篾編製的,一切用具,都透著傣族風俗的濃濃風情。      米飯十分好吃,菜也豐富,自烤的米酒更是醇香進口,無論飯或菜,全都裝得冒尖,只需一發現飯菜的「尖」沒有了,幾位盛裝的小蔔少、小碧郎會立即加滿。而擔任端飯菜的小蔔少、小碧郎,從廚房到堂屋,他們都是面朝有人的方向進退, 盡量防止以背對客,一手端用具,另一只手放在膝蓋上,身體微躬,面帶微笑,輕輕地走過來,輕輕地退回去。      喝了南蘭寨甜美的茶,醉了南蘭寨的酒,住進了南蘭寨的傣家竹房,昆明知青開始成為南蘭寨知青了。      美麗的南蘭寨      南蘭合作社隸屬隴川縣章鳳區章鳳鄉,是隴川縣域最南邊的兩個邊境民族村寨之一。南蘭寨坐落於一座東朝西的小山包上,是一個傣族、景頗族合居的少數民族村寨,知青去之前,僅有22戶鄉民,其間18戶傣族,4戶景頗族,總人口約120人。      南蘭寨東邊南邊與瑞麗縣接壤,緊靠猛秀山,森林茂密,村寨西南面,是南蘭寨的水田,西北邊部分田地與緬甸交界,中緬國界的76號界碑(同一界碑,緬方編號為1880號)就在稻田裏,往北邊五公裏到區政府所在地章鳳,再往北30公裏,則是隴川縣城所在地。      南蘭寨生長條形狀,中心略寬。在村寨中心有一條約8米寬呈不規則 「十」字的土路,三個首要進出口,設有竹籬笆做的寨門。鄉民住宅多為二層竹木結構的竹樓,房前屋後,多為各種品種的竹叢,以巨大、挺立、 婀娜的鳳尾竹為主,也種有木瓜、李子、蜜柚、菠蘿蜜等果樹或蔬菜。各家的住宅用地和園子都比較寬闊,每戶的四周,多用竹籬笆隔斷或圍擋。      南蘭寨人口不多,但還設有一個兩間教室的學校和一座傣民族舉行禮儀、祭祀活動但已拋棄的奘房,村寨裏給知青建的第一座住宅,便是在拋棄的奘房旁邊空位上。4戶景頗族沒有與傣族混居,而是在村寨西北角會集寓居。他們的房子十分簡陋,便是一個個就地而架的三角形窩棚,除在門口堆放一些木柴外, 做飯、睡覺、物品放置都在窩棚內,窩棚中心,家家都有一個不滅的火塘。      南蘭寨田地比較寬,按當時總人口計,大約每人可攤1籮半水田(1籮約等於4畝)。農作物以水稻為主,一年只種一茬,產量不高,但栽培的「遮放米」稻谷,質量十分好,歷史上被稱為貢米。經濟作物不成規模,花生、甘蔗、土瓜、煙葉等都有,是合作社余糧銷售之外首要的現金收入來歷。      傣族把未結婚的男青年叫「蔔冒」,未婚姑娘叫「蔔少」。農閑的日子,小蔔冒常和意中的小蔔少晚間相約,裹一條防寒又防蟲的棉毯,躲在大榕樹的樹褶裏或僻靜處,卿卿我我,他們叫「獵少」。      昆明知青進到南蘭寨的七、八個女生,個個白凈、美麗、健康,就像用富強粉做的,在小蔔冒們的眼裏,個個都是美人。每天出工勞作時,小蔔冒們總喜愛與女知青搭訕,言語不通,常情不自禁隨口呼出「啊嘎!旱麗嘀嘀嘎」,意思是:啊,太美麗啦!。眾女知青聽不懂他們的贊美,也不敢搭訕,只要隨時不離一同出工的傣族婦女社員們左右,收工了,結伴回家,晚上也不敢出去串門。      遭遇敵情      知青組織下來後,按老社長組織,咱們去村寨東邊山上砍柴,指定給咱們的砍伐對象是一棵分枝都是一人才幹合抱的大榕樹,要砍斷,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還真難,大小砍刀一同上,事倍功半。幾天都砍不了一「排」柴,一「排」柴大約0.6米乘1.8米乘2米。      邊防檢查站的解放軍到南蘭寨來檢查作業,看到咱們砍柴的狀況,自動借給咱們大拉鋸,這樣,功率才提高了許多。一同告知咱們,最近邊境不平靜,讓咱們提高警覺,防止「敵特入境」活動。      一天夜裏,深夜時分,知青們熟睡中被廚房裏鍋盆亂響的聲響驚醒。咱們都很嚴重,認為有「敵情」。幾個男的拿著砍刀、棍棒,小心謹慎地沖到屋外,手電光之下,才發現是村寨裏散放的兩條黃牛,聞到鹽味,撞開廚房門,在裏面爭舔食鹽,一陣大呼小叫,把牛趕走後才知是虛驚一場,沒有碰上「敵特」。      說來也湊巧,牛闖廚房事情產生沒幾天,邊防一線通知,真有敵特潛入活動,各村寨裝備民兵要前往設伏。夏鼎民身強力壯,前往參加,除發現一些傳單外,沒抓到什麽敵特,但伏擊還誤使老社長的兒子小賽受傷住院,小賽是裝備民兵,他的槍就暫由夏鼎民帶回保管。      南蘭寨地處邊境一線,上世紀60年代,邊境一線常有敵特活動,邊防作業站和鄉裝備部,在南蘭寨建立了一支中青年人組成的裝備民兵隊, 老社長兼任隊長, 配發了一些老舊的輕武器和彈藥,往常,槍支彈藥都由裝備民兵保管。當然,挑選的民兵都是政治可靠的傣族中青年。難怪在砍柴的那些日子,偶然會看到有背槍出入村寨的傣族兄弟。      夏鼎民帶回暫時保管的那支槍身挺長的步槍,據說是英國造,名叫「大十字」,單擊單發,彈倉裏可存五發子彈,每射擊一次後,必須擺開槍栓, 退殼後從頭將子彈上膛,才幹再發射。小賽還沒有回來,老社長專門來做了一番告知,也便是不能丟失,註意安全等事項。眾知青也都知道槍這個東西的厲害,一般也不去碰它。況且文革武鬥中,也多少見過一些輕重武器, 都比這個「大十字」先進多了,所以咱們也不稀罕,相反,槍對夏鼎民倒成了一個擔負,白日出工得背著它,晚上睡覺也得放在身旁。知青每個人都有一把砍刀,常常幹活都得用。      夜晚槍聲   
  槍拿回來保管沒幾天,在一個沒有月亮的夜晚,村寨裏特別的安靜,可不時聽到挺立巨大的鳳尾竹被微風吹得竹葉沙啦沙啦地響,間或有嬰兒夜啼的哭聲,或有幾聲狗叫和牛打噴嚏的聲響,除此之外,村寨周圍到處靜悄然的。      咱們剛入眠不久,忽然,聽見女生住的房子竹籬笆外墻上,響起了「劈啪」、「劈啪」不斷的響聲,好像有一種力道不小的「子彈」顆粒「射擊」著竹籬笆墻。咱們都被驚醒了,誰也不敢吭聲,認為真的有敵特,遭到裝備火力進犯了,但又覺得不像槍聲,奇怪的是,男知青這邊的外墻,一點都沒有遭到進犯。      夏鼎民拽起槍,悄然把步槍子彈上膛,翻開穩妥,其他男知青,都拿上砍刀,拿上手臂粗的竹杠,一同扒著竹籬笆墻,想從墻縫裏看清敵人在哪裏,可外面太黑,什麽也看不見,男知青輕聲叫女生都趴下,別動身, 然後悄然把門翻開。      這時,外邊的「劈啪」、「劈啪」的「射擊」聲停止了,男知青沖出房門,前去尋看,前面什麽也沒有,又憂慮屋後有躲藏的敵特,夏鼎民持槍在前,其他人隨後。沈駿康端著竹杠,邊貓腰檢查,一邊故弄玄虛地喊:「出來!我看見你了!」      巡視房子周圍一遍,沒有發現「敵特」的身影,四周又康復了安靜。在房外的男生才讓女生翻開房門,一同進到裏面。點上燈後,只見八個女生圍著張淑靜姐妹倆緊緊地擠坐在一同,一副驚恐之極的表情,大氣都不敢喘。      看到男生走進屋裏,八名女生就像見了救星,紛繁哭了起來。年紀小的吳曉玲,看到夏鼎民,更是哭得滿臉淚花鼻涕,哽咽不止。張淑靜、白雲芬和沈駿康的妹妹稍好一點,問咱們是不是有壞人?      夏鼎民抑郁地坐到吳曉玲床頭,把槍靠在右肩,左手杵在腿上,看著一群遭到不明原因騷擾遭到驚嚇的女生,心境很復雜也很沈重,右手不知不覺滑到了步槍的擊發扳機上。只聽「砰」的一聲巨響,一顆子彈穿過房頂,飛向夜空。      在夜空籠罩,四周又格外安靜的村寨裏,英國造的「大十字」步槍發射的聲響特別響亮,幾個女知青哭聲戛然而止,其他站著的男知青個個驚詫。那一瞬間,每個人腦袋一片空白,只要淡淡的硝煙味,在房間中彌漫擴散。      這一聲槍聲響過不大一會,只見老社長帶著幾個提著沖鋒槍、步槍的裝備民兵,跑到咱們住的當地,著急地問:「產生了什麽狀況?」      看著嚴重又著急的老社長,咱們七嘴八舌把剛才產生的狀況說了個大約。      幾位民兵端著槍,用裝有4節電池的強光手電筒房前屋後檢查了一遍,發現在女生宿舍的外墻下,散落了不少破碎的泥丸,這些泥丸是傣族彈弓的 「子彈」,是往常用來驅逐牛群的。      民兵「宰籠」們這才松了一口氣,把槍收好,用傣語夾著生澀的漢話告知社長,是幾個狡猾小蔔冒用彈弓發射泥丸來嚇唬女知青搞的惡作劇。社長讓咱們定心,告知夏鼎民把槍穩妥關好,社長他們這才散去。      咱們閱歷了一場有驚無險的「敵情」,咱們談論到很晚,到了深夜才睡著。      知青蓋新房      通過兩次意外,寬厚的老社長招集社幹部商量了一下,決定在村寨裏從頭給知青建房。      新建房的地址,選在村寨中心,仍是在左右兩邊都是裝備民兵住宅的中心,坐東朝西,前面是村寨裏的主路,後面隔一塊空位,便是雨季放牛的道路,位置很好。      開始從頭建房,已進入四月,正是村寨裏犁田插秧最忙的時分,但村寨裏仍是組織了七八個有經歷的」宰籠」,協助知青建新房。領頭的敢相,是一位上門女婿,比知青大不了幾歲,面孔俊美,身材勻稱,腦筋靈敏,喜愛接受新鮮事物,膽大心細,鄉村裏的活計,沒有他不會幹的,算是南蘭寨合作社重要的核心骨幹。      結合本來在寨頭房子布局不抱負的狀況,趙曉寧、夏鼎民和敢相商量, 擬將男女住宅分隔,建成兩間,敢相很快了解,就把擬新建的住宅分隔建,總體呈凹字形。女知青的住宅坐北朝南,西側靠路,南對廚房,男知青的住宅坐東朝西,東側予留菜地,菜地外靠山林,住宅與廚房間留一約60平方米的空位,空位外跟村寨的的主路用竹籬笆隔離。      南蘭知青進入南蘭寨後,見過竹樓,住過竹房,看著竹房挺簡略,但怎樣建造卻一頭霧水,參加建築竹房,也是新媳婦上轎頭一回,不懂就跟著敢相他們幹。敢向很有經歷,地上稍加平坦後,遂組織幾個人結合知青的要求,對兩間住宅、一間廚房確認位置大小後開挖柱坑,組織二人到後山割寬葉茅草, 編製草排蓋屋頂用。還有幾人到村寨周邊和竹林裏選取砍伐不同用處的竹子,咱們幾個知青就跟著做一些砍、伐、整理搬運的雜活。      通過十來天的施工,新房子就大體完工了,在施工過程中,敢相又聽取知青的定見,每間大房,都隔成三間,一切竹床,都做成獨立的單人床,離地50公分,夠寬夠長,除睡覺外,床頭床側,可以放置自己的衣物雜品,捉襟見肘。耽誤了十來天的農忙,知青可以搬家了。敢向和其他傣族「宰籠」趕快去忙犁田、耕田的農活了。留下一些挖排水溝,前後院加籬笆圍欄等收尾事情,就由知青一邊掙工分,一邊抽時刻來完善。      喜愛鍛煉的趙曉寧、嚴則立使用收工回來的時閑,砍來適用的竹子,做了一架單杠和一架雙杠,方便活動鍛煉。      進入旱季後,時尚的趙曉寧常常使用午休時刻,在雙杠上纏上背包帶,被子一鋪,就在上面翻轉著身體,享受陽光浴,把一身白肉曬成桃花色。往常咱們就根據自己會的動作,玩玩單雙杠,嚴則立喜愛杠上運動,常脫光上衣,露出細巧的倒三角,常常引得幾個小蔔冒也來湊熱鬧。      敢相身體好,但杠上運動的動作不了解,就和知青掰手腕,擰竹杠,只要夏鼎民、趙曉寧經常和他難分輸贏。敢相脫開上衣,也是一個鍵包突起的倒立三角體,嚴則立就和他比肌肉,畢竟身體細巧,獵豹仍是比不過獅子雄壯。碰上有肉吃的日子,張正昌一定要在飯前多做幾個引體向上,雙杠上做幾個擺浪,稱之為:等下才幹多吃一點,多吸收一些。      跟著敢向一幫傣族「宰籠」在南蘭寨建了一次竹房,看到各種竹子的不同用處,不必一顆鐵釘,固定只用篾子,用民族傳統的共同施工方法,就快速建成一座座適用牢固的竹房,雖然簡略,卻增長了不少才智。      過了秋分節令,咱們付出辛勞的稻田裏,開始一片金黃,低垂的谷穗散發著一陣陣的清香。村寨裏的一些碧朗,紛繁開始整理家中的谷囤,預備裝行將分配的新谷子。      下鄉的第一年,知青用政府發放的安置費去章鳳糧站買糧食,因而蓋建新房時就沒考慮到要蓋建一個糧食儲藏室,一個人的口糧幾百斤好放,十幾個人幾千斤怎樣放?      無巧不成書,一天清早,咱們知青新房子對面的一戶傣族遷往緬甸,投奔親友去了,留下了空空的住宅。      上午收工回來,只見老社長蹬著一雙翻毛皮鞋,踢踏踢踏地走進知青小院,他用傣話漢話混雜著說明晰意思:本來預備為知青編製裝新谷子的大谷囤,現在碰巧對面的那家人走了,裏面有二個大谷囤,就給你們用。那間一層的竹草房,也給你們用。      弄明白老社長的意思後,咱們欣喜若狂,馬上就由老社長帶著過去看。房子裏面很幹凈,僅僅一切用具都沒有了。在屋子一角,豎立著兩個一人多高的大谷囤,用寬厚的竹條編成,每個谷囤大約能裝兩千斤谷子,這一下,協助咱們解決了當務之急。老社長以他的真誠關切,又切實地協助知青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隨後,我和鼎民搬過去住,大谷囤有了,南蘭知青的住宅也更寬闊了。      南蘭寨知青全家福      南蘭寨知青,當年能留下幾張彌足珍貴的歷史有形記憶,還得感謝昆明第十三中學張帆教師,沒有他的到來,就沒有南蘭寨知青「全家福」的歷史性照片。讓南蘭寨知青為他在天之靈,誠摯的獻上一份祝福,說一聲謝謝。      1989年,離開章鳳18年後,出差到章鳳。車過南京裏,一種回家的感覺就格外激烈,離南蘭寨越近,要回家的心境就更加迫切。進到村寨裏,了解的環境,不了解的小蔔冒小蔔少,久違的寨味,仍然挺立俊美的鳳尾竹,大榕樹……      知道老社長過世了,心中不免難過。當即請老社長的兒子帶我到老社長墓前,擺上酒水、煙糖,拜祭當年無微不至關懷咱們知青的老社長。當晚,遭到最高禮遇,醉臥南蘭寨。      第二天,專門去看了20年前參加施工的南蘭知青房,仍然在,除單雙杠被拆在外,一切依舊,走近房子,竹籬笆墻上沒有一個蟲眼,抹去表面積塵,露出的竹面,金黃燦燦,仿佛還在等候離去的主人歸來。      歲月的流逝斑駁,並沒有侵蝕得了邊寨竹房的筋骨,僅僅,當年懵懂的知青卻已情不自禁,且逐步老去,再也回不到曾經養育過咱們的南蘭寨和那些難忘的歲月中了。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知青很多的故事就能够写进大众的心灵当中去

Copyright © 2002-2016 武汉奇石博物网 www.whtrhy.com.cn 版权所有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