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信息中心 |  了解博物 |  奇石专题 |  知青文学 |  博物头条 |  回忆录 |  政策法规 |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知青文学

木化石读书破万卷火山石打破砂锅问到底         ★★★
木化石读书破万卷火山石打破砂锅问到底
作者:最新更新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更新时间:2023-06-13 05:50
  小空間,大文明。作為一所有著革命印記的六十余年老校園,近年來,濟南市育新小學內有赤色精力引領,外有家庭和社會配合,家校社三大育人陣地嚴密結合,把立德樹人落實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場域,構建起了一塊與校園德育相輔相成、彼此融通的德育新陣地。2023年,該校在原有的校園文明打造基礎上,再上新臺階,將一方小小的石頭與育人完美結合,生發出一篇「以石育人」的大文章。
  
  創全環境育人空間,校園多了第三位教師自古以來,人類與山水泉石相依相伴,視山水泉石為安身立命之所。我國風雅文明系列中的賞石文明活動形式更是別具一格,人間獨有。2023年3月8日,育新小學聯合濟南市觀賞石寶玉石協會一起舉行初次「賞石文明走進校園」活動,近百種觀賞石被搬進講堂,學生足不出戶就感觸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5月20日,我國觀賞石協會、各省市協會會長和賞石界領軍人物40余人走進育新小學,授予該校為「賞石基地」。
  
  ……因地製宜,因材製宜。「現在,校園已創設3個賞石博物館,不同主題不同內容,屬於青少年的這場『奇石妙想』在國內尚屬首創,咱們校園的孩子真是有福了。未來,咱們還將拓寬更大的空間,比如可以與專用教室結合,一室多用,讓石頭真正地走進學生的學習和日子。」該校副校長韓常霞介紹道。
  
  石頭作為地球上閱歷最深的「億歲白叟」,它不言不語,在韶光的長河裏,汲日月精華,聚山川靈氣。人類自誕生起,就與石頭嚴密相連。石器作為人類最初的主要生產工具,更是見證了人類開展的前世今生。如今,石頭存在人類日子中的遍地。乍一聽,或許你也不能理解,石頭和教育,似乎是徹底不相幹的兩件事情,但,育新小學將這位「億歲白叟」請進了校園,並將其作為全環境育人的主要途徑在全校範圍內進行了推行。
  
  如今,育新學子,個個是石頭的愛好者,他們在語文課上,學與石頭相關的成語,讀石頭相關的傳說;科學課上,他們研討石頭的物質組成;美術課上,他們用石頭作畫,將遠古的呼喊呈現在石頭上;音樂課上,孩子們用動聽歌聲延長石頭的歌曲……「一個五年級的孩子,拿著尺子去量校門口的石頭,我想這是把數學課搬到了校門口。」該校團委書記趙曉璐笑著說。
  
  「賞石進校園」成國內首創,校社協同共創「奇石妙想」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泉城娃們自小就長在山腳下,育新學子也不例外。該校坐落在風景秀麗的英雄山南路,「他們自小便是一群大山的孩子」,校園以石為契,打通「全環境育人」落地途徑,該校與濟南市觀賞石寶玉石協會攜手,從很多協會展品與奇石收藏家的個人私藏中,精心挑選,終究選定了包含精品奇石、化石、礦物晶體在內的百余方石頭,在全校範圍內,不限時刻、不限次數,「專屬於育新小學的私家定製。」濟南市觀賞石寶玉石協會創會會長劉善友介紹稱。
  
  我國賞石文明源遠流長,興於先秦,盛於唐宋,2014年11月國務院公布「賞石藝術」為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這才是真正的非遺文明進校園。此次搬進校園的石頭作品,既有象形石、扇形石、羽化石、貝類化石、恐龍化石,又有具象石、意象石。掩蓋講究形狀、質地、色彩、紋路,配以底座、落款,再用字畫裝點,展示人文理念,表現人與自然調和共生之美。
  
  賞石進校園,在國內尚屬初次,期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向學生推行普及賞石知識,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文明日子,拓寬視界,宏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明。」劉善友說。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尼西亞、巴西、埃及、南極等地的石頭也有所展示。
  
  據了解,現在校園合計存有300多方石頭,師生走入校園,可隨時領會「億歲白叟」的風采,「未來,咱們還會將家長請進校園,讓他們與學生一起生長。」劉序平介紹稱。此次全國各地賞石協會會長組團走入育新校園,不僅為育新以石育人層面進行了深化的評論,現場,還紛紛將自己私藏贈予育新學子,「我替孩子們謝謝各位前輩的大方贈予。石頭,作為地球的脊梁,未來,信任在育新這方天地裏,必將走出一些地質人才,挺起我國脊梁,為祖國的建造添磚加瓦。」來自山東省觀賞石協會會長趙長河說。
  
  創設「石文明」課程,讓小校園變身大博物館2022年頭,濟南市市中區作為全市唯一被認定為山東省首批全環境育人實驗區。全區310所大中小學幼兒園、23個區直部分、17個接到辦事處「統籌推動、協同聯動、聚智聚能、同心同行」,構建起「家校社政研」五位一體協同育人機製。育新小學作為「全環境育人」的積極踐行者,在方寸之地上做文章,以「追求本真教育,刻畫美麗人生」為辦學理念,打造「本真講堂」「本真德育」兩大育人序列。
  
  據了解,該校現在共具有1000余名學生,其中半數以上為外來人員務工子女。「從家到校,從校到社,咱們盡最大或許,讓學生跟著石頭去研學,了解國家乃至世界的地勢地貌以及巖石散布,增長才智,拓寬視界,從小培育他們接近自然、酷愛自然,與大自然調和共生的理念。」韓常霞說。回歸本真,讓孩子具有多彩幼年,育新教師從研討一方小小的石頭開始。
  
  現如今,一入校門,校園的宣傳欄、室表裏的文明處處洋溢著孩子們研討奇石的快樂和對美好大自然的贊美。「全學科、全過程、全場域,積極參與,開展了『楊奇石文明,傳中華美德』為主線的『石文明』系列德育課程。」該校教學管理部部長王娟介紹稱,走進二樓的賞石展廳,從24個班級選拔出來的24名賞石解說員,正在為學生們解說「二十四孝」為主題的奇石微景象。「每名解說員,都會以石作為具象,敘述「二十四孝」成語故事,真正地讓學生站在了教育中央,教育在他們的描繪與評論中,真實地發生著。」四年級四班安同學的家長安先生在授牌現場,用了3個詞表達了自己的感觸:大開眼界、大有文章、大有裨益。「我在女兒的校園裏,長了才智,一所小校園,竟成了一座大博物館。」安先生說。
  
  木化石「讀書破萬卷」、火山石「打破砂鍋問到底」、秦磚漢瓦、臥冰求鯉、懷橘遺親……一個個不同主題的奇石,讓育新學子大開眼界的一起,也被地球上這位最有閱歷的教師滋養著。四年級一班的於同學說,「這些形狀各異、巧奪天工的奇石,讓我和我的同學們都嘖嘖驚嘆,沒想到,一塊小小的石頭背後,竟然有這麽博大精深的傳統文明。」
  
  地大物博的我國國土面積有960多萬平方公裏,為後代供給了一本大大的教科書,「作為一名底層教育工作者,在有限的空間與時刻中,透過這一方石,為學生供給一條展開世界這本厚厚教科書扉頁的通道,是為他們敞開了賦能未來的才能,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的教育。」劉序平說。
 
上一篇:连池市高度助力奇石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旅游
下一篇:提高凤眼石知名度带动黄石产品销售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Copyright © 2002-2016 武汉奇石博物网 www.whtrhy.com.cn 版权所有网站地图